积极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虽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但考虑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制度特性,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仍然占到总卫生费用的27%左右,还需积极促进商业健康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发展备受关注,也呈现出一些深度调整的迹象:一是整体增速放缓,2020年至2023年增长率均低于5%;二是主体结构变化,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增速超过人身险公司;三是险种结构变化,产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主要业务为短期医疗险,近年来获得快速成长,而人身险公司险种结构中,长期业务和疾病保险份额持续下滑,整体支撑了短期医疗险业务的更快增长,与此同时,护理保险、失能保险等险种也有了较为突出的进展,产品差异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四是赔付支出特别是医疗保障责任带来的赔付支出呈持续上升态势,近年来商业健康险赔付增长速度高于保费增速。这一方面意味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健康保险客户群平均年龄逐渐增加,赔付压力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健康需求的增加,对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在快速释放,但行业的有效创新不足,未能有效支撑商业健康险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结合其功能定位、突破既有发展思路和模式、尝试更多创新突破。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口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积极促进人群健康水平提升、缩小健康差距,以此促进消费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会不断强化。可以说,健康中国战略不仅事关人民健康,而且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而健康中国建设涉及行业多、范围广,且涵盖个体全生命周期,需要从个人、家庭到社会,从防到治、从环境到行为、从医疗到医药、从生到老等不同主体、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各类要素协同作用。与基本医疗保险重在保障“病有所医”不同,商业保险可以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类健康需求,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还有内在的动力来整合各类要素、促进个人健康,这不仅是行业降低经营风险并提升客户黏性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之举。
也正因为此,很多险企一直在积极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并越来越多地尝试借助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以更好推动被保险人群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提升。而着力发展基于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健康险业务,比如基于运动场景或慢病管理场景建立行为模型、设计对应健康险产品,也可以优化商业健康险产品结构、促进差异化,对提高健康险发展质量意义重大。
但发展“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并非易事。一方面,当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效果还需跟踪考证,从中“优选”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累积作为基础,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规模有限,参与大健康产业链的“外延”能力还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其效果不仅有赖于服务对象的依从性,也需要持续较长期后才可以显现,服务不仅要人性化、具有主动性,还要求有丰富的经验基础,这也是很多险企所缺乏的。
总体而言,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野来看,健康保险业需要不断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不仅要能够为民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健康保障产品与服务,还要不断总结经营规律、积累经营经验、完善基础数据库、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有机融入大健康生态体系,积极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组织并参与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积极推进成本效益比更高的健康技术进步方向,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定践行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推荐
最新动态
文章排行